7月荐书---丁丁《财经》扩展版
书刊 · 2007-07-21 00:00
返回这些没有删节的版本,总含有一些新鲜看法。例如,关于沃尔玛的经济学原理,你想到了什么?那不是意味着中国人的前途很可怜吗?又例如,关于内衣的故事,那个法国人想传递什么思想给中国人?最具神秘感的,是那个关于“...
这些没有删节的版本,总含有一些新鲜看法。例如,关于沃尔玛的经济学原理,你想到了什么?那不是意味着中国人的前途很可怜吗?又例如,关于内衣的故事,那个法国人想传递什么思想给中国人?最具神秘感的,是那个关于“社会记忆”的案例研究。仔细读吧。我正在写一篇关于“道德的基本概念”的书评。
《财经》荐书2007年7月
汪丁丁
新经典阅读:
1. 约翰.戈登《财富的帝国》,董宜坤译,中信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丁丁评语:这是名家戈登的“资本”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们在这里推荐过他写的《伟大的博弈》和《疯狂的投资》。眼下的这一部,是美国的财富史,视野回溯至1606年12月,三只帆船载着105名英国人(其中39人已于海上病死)抵达美洲西岸的一条荒凉河谷,为避免西班牙人袭击,也为借助印第安人的间接保护,他们选择了印第安人附近的一块沼泽地。今天,他们被认为是第一批“美国人”,但九个月之后,还有38人活着。……至1616年,英王特许“弗吉尼亚公司”向这块殖民地运送了1700多人——幸存350人,投资总额高达5万英镑——当时国王的关税收入总额不过8万英镑。罗尔夫引入的烟草种植业,还有令人难忘的印第安公主波卡洪塔斯(参见我为《风的颜色》撰写的序),拯救了弗吉尼亚殖民地。这是一部关于“美国”在地球上投胎并于1776年降生的历史。戈登就是戈登,他不仅仅是“讲故事的高手”,而且是给故事注入“思想契机”的高手。不信?那么你读吧。
2. 大前研一《无国界的世界》,黄柏棋译,中信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丁丁评语:他说,美国世纪终结了,日本的世纪也终结了,代之而起的,是无国界的世纪。所以,他自称是一位“世界公民”。这样,我注意到他是斯密的同党。然后我翻阅他的这本书,读了关于他们如何研制拥有最佳“味道”的咖啡壶的故事。注意,是味道,而不是省电或省时间这样的指标。懂得咖啡味道的读者,当然懂得大前先生的深意。不喝咖啡的读者,如果熟悉杭州龙井茶的冲泡方法,也可懂得大前先生的意思。这意思就是这段故事的小标题——“熏出智慧来”。最要紧的不是各类“战略”,而是“智慧”。智慧只可以熏陶,不可以在商学院里讲授。所以,这位智慧的日本人的这本书的第五章的标题是“中国人的智慧”——人家可不像我们的一些同胞那样小气。在这里,我读到这一段引言:“如果不具有中国人‘兼容并蓄’的心思以及一种内在深刻的自信,就不会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世界。”写至此处,不能不赞叹这位日本人的心智开阔,也不能不想到我们一些同胞的心智狭隘。唉,兼容并蓄,多难呀!那么,如何可以有内在深刻的自信呢?我们何时才可挣脱表面狂妄自大的内在不自信状态呢?
3. 罗伯特.施佩曼《道德的基本概念》,沈国琴、杜幸之、励洁丹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丁丁评语:与艰涩的伦理学巨著不同,这是一本小册子,相当通俗,恰符合它的标题——基本概念。作者是德国当代最具影响的伦理哲学家,刚刚过了他的八十寿辰。他的叙事从维特根斯坦关于伦理学的演讲开始,娓娓道来。以德文叙事,却与英文的伦理学叙事相接。当我们使用“好”这一语词时,发生两种涵义。其一是指对当事者自身利益有好处的行动方案,其二是指利益冲突的更好的解决方案。前者是经济学的理性——个体关于个体的理性,后者是伦理学的理性——个体关于群体的理性。接下来,作者介绍了两种伦理态度。其一是绝对主义的,即相信并寻求一套普世价值和相应的伦理规则。其二是相对主义的,即不相信任何普世价值从而只信赖每一个人自由选择的价值与伦理。在这一问题上的常识是这样的:那些宣称可以随意杀死自己母亲的人,不仅在过去而且在未来,不仅在一地而且在各地,普遍地遭到我们的啐弃。那些残暴虐待自己的亲生子女的母亲,不仅在过去而且在未来,不仅在一地而且在各地,普遍地遭到我们的谴责。这一常识意味着,伦理相对主义态度是错误的。施佩曼叙事的其余部分,我留给读者自己去读。
知识与情趣:
1. 桑迪.韦尔、朱达.克劳斯哈尔《桑迪.韦尔自传》,万丹译,中信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丁丁评语:随着外国银行被允许在中国境内经营人民币业务,大众迅速熟悉了花旗银行(Citibank)这个名字。这家银行收费很贵,但它提供专业服务。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韦尔”与“花旗银行”成了同义词。不过,财富本身不能吸引我阅读这本书。让我决定向读者推荐这本书的最后的理由,是韦尔的妻子琼,她与这本自传的执笔者朱达之间的对话“我与桑迪在一起的生活”。这里才是罗德岛!让我引述这次对话接近结尾时的一段文字:“是的,有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作为CEO的配偶,有一条线是你不能越过的:老板只有一个,配偶不能参与其中。我看到许多人犯了这一错误,而我从来不幻想那个地位。”你不觉得很重要吗?看看我们周围的老板们是怎样经营自己的王国的吧!现在让我引述这次对话开始的部分:“我在1954年遇到桑迪。他的姑姑与我的父亲在我们住在布鲁克林时就认识了,他们帮我们安排了一次约会。桑迪第一次打电话来时,我有别的安排,建议他与我的一位女朋友约会。当然,他说他绝不会与一个不认识的人介绍的另一个不认识的人约会,……我对桑迪的第一印象是他长得很矮。……那年春天和夏天,我们疯狂地坠入爱河。桑迪一点儿也不主动,我很快开始担心我们的关系会如何发展。最后,我向他求婚。……我对他说:‘你不认为我们应该结婚吗?’毫无准备的桑迪看上去不知道如何回答。最后,他学着白瑞德的口吻含糊地说:‘坦白地说,亲爱的,我不在乎!’实际上,他非常‘在乎’,……”。今天,他们一起生活了半世纪之后,韦尔将这本书献给妻子:“没有你就不会有生活的那些篇章,我期待着与你一起写更多章节。”……我亲爱的读者,你怎么了,眼里含着泪?是的,这才是本书的标题——“The Real Deal”,应当译为“满意的人生”。
2. 查尔斯.费什曼《沃尔玛效应》,张桦译,中信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丁丁评语:有些夸张但有道理,这部著作的主角被认为在过去二十年里改变了美国经济的运行方式。其实,我们已经出版了许多关于沃尔玛的书和研究报告,但仍嫌不够,至少对我而言不够。为什么?因为我想知道的不是沃尔玛商业案例而是沃尔玛经济学。或许是第一次,我在费什曼2006年出版的这本书里找到了可能存在的“沃尔玛经济学”的蛛丝马迹,是的,仅仅是蛛丝马迹。很可能因为我自己的某些弱点,对优秀的新闻记者们,我素来怀着极大的敬意。费什曼是优秀记者,中译本封面写着“美国商业新闻最高奖记者”。优秀记者不同于普通记者之处是,与我一样,他们天生就是批判者。他们愿意吃苦且不畏死亡的危险,他们采访和收集素材,同时,他们不掩饰自己的批判性的目光。在这本书里,作者同样是批判的。他告诉人们,“沃尔玛效应”是一种双刃武器,一方面为消费者带来低价商品,一方面导致残酷的竞争。沃尔玛的海洋是红色的,不是蓝色的。
3. 阿尔多.拉切奇尼、保罗.格林切尔等《神经元经济学:实证与挑战》,汪丁丁、叶航、罗卫东主编,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丁丁评语:胡蛟,这本书的两篇序言和周业安为《财经》撰写的书评,应足够你写几百字的评语了。不过,我们难道没有推荐过这本书吗?
4. 拉塞尔.雅各比《不完美的图像:反乌托邦时代的乌托邦思想》,姚建彬等译,新星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丁丁评语:我注意读这本小册子的中译本序言。它有一个令人好奇的标题——“中译本序:要‘内衣’还是要‘香槟’?”你不觉得好奇吗?全文只是最后一句话,才明确提及这是一篇“中译本”序言。我请读者猜猜这位当代乌托邦思想的倡导者想传达给中国人的是什么——通过“内衣”的故事:“……村民们决定,每个人都要说出一桩心愿。有的人想要钱,有的人想要……。都说完之后,只剩下坐在黑暗角落里的那个乞丐了。他极不情愿、吞吞吐吐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我希望自己是个国王,权力无边,……有一天晚上,当我正在自己的寝宫里酣睡时,敌人来侵略我的国家,却没有遇到任何抵抗。我从睡梦中被唤醒,连穿衣服的功夫都没有,只好穿着内衣仓皇出逃。……最后终于安全地到了这儿,……这就是我的心愿。’……这样我就有了一件内衣呀。”至于“香槟”,那是奢侈品的象征。所以,亲爱的读者,在这场大变革当中,你追求的是内衣还是香槟呢?
5. 哈拉尔德.韦尔策编《社会记忆》,季斌、王立君、白锡堃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丁丁评语:这里收录了一组文章,旨在刻画“社会记忆”的特征与结构——此处探讨的是心理学的“记忆”概念。通过“叙事无意识”,过去发生的事情进入我们现在的叙事之内,并且以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方式。诸如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发生的那些最可怕的事情,可能以诸如受到干扰的能量场之类的形式向未来的人们传递信息吗?抑或以类似遗传的形式积淀在亲历者们的后代的心理深层?我在这本小册子的结尾读到这样一段案例报告:“大多数伤员都是精神病例,数目达到数百甚至数之众。特别是因为那场战争【指阿以战争】爆发得相当突然,有关方面事先几乎没有让部队为此做好准备,所以士兵在前线简直从心理上就崩溃了。我发现,凡是精神崩溃最厉害的士兵,都是纳粹大屠杀幸存者们的子女。……有一个士兵,先是用自己穿着皮靴的脚踢了一名叙利亚俘虏的脸,然后他的精神就崩溃了。……后来我得知,小时候,他父亲曾经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一名德国兵,把一个婴儿拼命往墙上撞。”我在这本小册子里读到相当多这类令人深思的故事。换句话说,长辈们经历的可怕场景,有可能以奇特而未知的方式遗传给我们,与这些不可理解的场景之间的心理共鸣,将我们带到精神崩溃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