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是药方而非病因
书刊 · 2009-10-25 00:00
返回《全球化博弈》是欧洲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主席圭拉姆德拉德赫萨先生的著作,其英文版发表于2006年。本书体现了他领导的研究中心的学术风格,是一部客观、严谨地分析和评述全球化思想的著作。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为该书撰写了精彩的序言。...
《全球化博弈》是欧洲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主席圭拉姆德拉德赫萨先生的著作,其英文版发表于2006年。本书体现了他领导的研究中心的学术风格,是一部客观、严谨地分析和评述全球化思想的著作。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为该书撰写了精彩的序言。他的序言阐述了两个观点,颇值得回味。第一,全球化是一个会带来强烈情绪的话题,因此,它需要一位头脑冷静的智者来引领对于这个话题的讨论。第二,对全球化的评述是否令人信服,不但要求其评述者拥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求其评述者拥有崇高的人格。
确实如此。本书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作者对于全球化问题拥有广博的知识。全书从经济、政治谈到文化,引用的文献达600余篇之多。作者首先从“什么是全球化”谈起,指出全球化是众多市场实行自由化、开放和国际整合的动态过程,涉及从劳动力市场到商品市场,从服务市场到资本及技术市场等广泛的领域。作者进而逐一讨论全球化对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就业、跨国投资、政府行为、宏观政策、汇率制度、金融危机以及文化的影响。
在讨论中,作者区分了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影响,对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的不同影响,并且分析了每种影响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
作者在全书的最后一章对“谁是全球化的赢家?谁是输家?”作了总结。他精辟地指出:全球化不是造成许多国家存在问题的原因;和全球化相关的问题的主要根源通常在国内,包括无效的政府管理、薄弱的社会体制、糟糕的经济政策等。这些问题并不能通过减少国际竞争或停止全球化进程而得以解决。恰恰相反,全球化和国际竞争可以帮助这些国家改变政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并从中获利。
不同于一些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全球化书籍——那些书籍的作者或者将全球化捧上天,或者刻意强调全球化的弊端——《全球化博弈》这本书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对经验证据的充分应用。作者用大量证据说服读者接受“全球化带来的受益者比受损者要多得多”这一观点,同时又耐心地解释“为什么有这么多反对全球化的声音”。
作者特别强调,不能因为全球化能够促进经济效率而忽视其带来的利益冲突。他充满忧患意识地呼吁:如果我们想避免全社会再一次出现广泛的反全球化运动,那就必须尽力减少全球化对某些受它冲击甚至排斥的国家和个人的负面影响。只有克服其问题,才能防止全球化出现倒退。
本书最为精彩的部分是对金融危机的分析。作者曾担任银行高管和政府财政官员,对金融市场有深刻的认知。书中“全球化与金融危机”一章,讨论了金融危机的根源及其在全球的传染效应,金融市场中的理性和非理性行为,危机的自我实现效应等重要问题。在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后的今天,阅读此章能令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作者指出,市场自由化、资本自由流动和金融创新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使得金融危机发生得更频繁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和反应速度上升了,由此产生了复发性的金融危机。
作者进一步指出,近年来发生的金融危机不仅是风险加大了,而且不确定性也增加了。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市场人士,都没有能力评估这些由新技术创造出来的风险类型和复杂性,因此,世界金融体系的不确定性增加了。
最后,作者总结道:“金融全球化、国内货币政策以及市场结构的结合,会放大金融各方之间协调失败的效应……由此产生的传染效应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这些问题是全球化市场的内在问题。如果不去面对,危机和传染效应的发生会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而这种趋势会导致人们质疑全球化。这种结果将对21世纪的经济发展造成极大损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付出更有组织、更协调的努力,以避免这些内在问题在国际资本市场出现意外时爆发。”当我们阅读这段文字时,不能不惊叹他对发生在此书出版之后的全球金融危机的预见性,以及他对金融危机内涵的深刻的洞察力。
《全球化博弈》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好书。由于作者引用了大量文献,初读此书的读者可能会觉得这本书的学究气偏浓了。或许正是因为这本书的参考文献极多(在英文版中达28页),中文译本没有印出本书的参考文献,而是在出版社网站提供英文版的参考文献供读者下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然而,无论如何,对于全球化这样一个重大课题,对经验证据的平实描述要远远胜过哗众取宠的华丽词藻。读者在细细品味此书后,会体会到这本书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全球化博弈》,(西班牙)圭拉姆德拉德赫萨著,董凌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
作者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